昨日朋友短訊,告知馬先生有國際電影節的票,我預感是好戲,所以急不及待答應了,後來才知被「騙」,片子原來是70年前拍的黑白片孔夫子。也是好的,能夠看一部遺失了幾十年、01年才被找到、又因聲帶破壞被送往意大利修復的經典電影,實在難得。70年前,拍一部戲平均需時數星期,耗資八九千塊,拍一部孔夫子卻用上足足一年,出資十六萬,堪稱當時的鉅片,一部四十年代的「赤壁」。但與「赤壁」直接比較,又不洽當,因為「赤壁」是商業片,孔夫子是打正旗號的歷史片,賣的是人文關懷,在當時充斥著商業片的上海社會絕無僅有。這是得來不易的機會,故一個人看,也是值得的。
電影雖然悶,但比預期中好看。原以為對白少,節奏慢,但原來不是,間中還有幾個笑話穿插,也有幾個本意認真但令人忍不了笑的地方。故事圍繞孔子生平,由其在魯國當官,及後周遊列國,直敘至回國安享晚年。最深刻的,是故事歌頌的是孔夫子,一個活生生的歷史人物,而不是完美無暇的孔聖人。故事說孔夫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最後卻淪為喪家狗,一事無成,無功而還。這是孔子的失敗。導演沒有為追求完美而改寫歷史,反而通過真實的描寫,展現孔子有血有肉的一面。在這點上,導演是成功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