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3日 星期二

張開眼睛,看看世界

香港是國際大都會,華洋集處的社會,位處東西文化交匯點,同時擁有東西方的優點,這是政府掛在口邊的宣傳話語,是我們這一代人從小到大聽慣的陳詞濫調

但是我們總覺得,這個
國際都會的標籤,雖然誇張,但尚未算失實

我們有跨國銀行、律師行、會計師行,有滿口英文的留學生和各行業的外籍人才有琳瑯滿目的國際品牌,也有國際級的米芝蓮星級食府。這種光景足以令我們相信,香港是個擁有國際視野的城市。

比起許多
亞洲城市,譬如台北,香港的確較其國際化,但國際化是否等同國際視野呢?硬件上的充足,就等於思想上的先進嗎?有如一個身體健全、四肢發達的人,不能也是一個腦袋一片空白的呆子嗎?

國際化是這個人的身體,而國際視野就是他的眼睛和腦袋。

論國際化,香港大概做到了。美國薩凡納藝術學院落戶北九龍裁判法院先不談箇中是非總算增強了亞洲區內在藝術上的國際地位,也是辛苦經營香港國際都會品牌的成績。論國際視野,我們有否用心關注香港以外、甚至跟香港和中國無關痛癢的時事?舉例來說,香港報章的國際版,連計中國版在內,平均有四至五版,先不論質量,在數量上已少得可憐,只佔全報不到十分之一,比體育版還少。當然你可能認為體育版也是國際新聞,理應記算在國際版內,所以國際版應佔全報達三分一,但這可以改天再辯。版紙不足,有限的篇幅也影響了新聞質量,令記者只好擇聞而報,取才多跟中港有關連的新聞。譬如早前進佔各報頭版的津巴布韋,若不是總統夫人來港血拼名牌,打傷了記者,若不是總統在大埔買了一棟四千萬的洋房,這個非洲窮國的經濟崩潰和國民苦況,我們可能聞所未聞。試想,除了津國外,我們的報章有否詳細報導其他非洲的國家,例如剛舉行過大選的迦納、或者還在進行種族屠殺的蘇丹嗎?

報章或多或少反映了香港人的需求。事實上,沒有外交權的香港,可能根本不需要這些無關痛癢的國際訊息。功利的角度來看,這些新聞並沒有value-addition。故港人毫不關心,實在見怪不怪。

再撇開報紙不談,自稱有國際視野的港人,
可否曾走出本地的圈子,接觸在港的外國人,了解他們的生活文化?走過尖沙嘴的清真寺時,有否好奇地在人潮中停下來,看一看?在重慶大廈吃咖哩時,有否疑問過,印巴人為什麼來港?那位彬彬有禮的服務生是來自印度巴基斯坦、還是哪裡?

是有點苛刻,但是這只是國際視野的最低要求。只有這樣,才能練出一對雪亮的眼睛,一個精明懂得包容的腦袋

我們準備好了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