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環食肆雖多,但不是人多,就是貴。那種貴,不是說只有酒店和高級餐廳提供的高檔食物,而是說平民工人食品貴得不合理。雙拼燒味飯,竟可賣近四十元,飲料還要另加錢,要吃雞脾,又要額外加錢。快餐店為了提高利潤,更減省材料,燒味飯因而少送多飯,一般打工仔對著幾片叉燒,幾塊骨多肉少的雞背,也不禁珍而重之,先吃大量的白飯以平衡飯和送的份量,不至於最後只有白飯可吃。如此可憐的份量,連打工仔也不夠食,更遑論付出勞力與汗水的工人。因此,在中環的快餐店裡,並不容易碰到工人。工人一般在大排擋吃飯和喝啤酒,因為只有他們提供的份量,才能補充一天勞動失去的精力。當然,工人聚腳的原因,還不只於此,更有大排檔露天開放的環境,和那無拘無束、可暢所欲言的氣氛。我甚至懷疑這才是深層原因。
中環的大排檔集中於威靈頓街下的行人電梯旁,幾家大排檔並排而立,圓抬和木摺凳散落在巷子上,擺放的位置並沒有邏輯,但只求將空間擅用。排檔上,也可搭起簷縫,為客人遮風擋雨。這種民間智慧,既是環境的使然,也是前人經驗的累積,展現了庶民奮發求新的創業精神。大排擋雖然簡單,卻不是一朝一夕的成果。政府說要在西九建大排檔,展現香港民間特色,更要參照新加坡的Hawker Center模式,作為西九排檔的藍本。這事可反映政府事事求於外(Benchmarking),不知自身之優點,也不明白民間之創發不可能有上而下,以有為者之行政權力一步到位。坐在政總的官人不知道,最好的東西,已早在民間,於無為而治的氛圍下誕生,既是毫不起眼的庶民風物,也是深入民心的生活習慣。正如走過街邊的雞蛋仔檔,並不會希奇,也不會有非要拍照不可的衝動,因為一切於香港人來說是何等自然,何等熟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